【本站訊】北京時間1月15日11時14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以“一箭十四星”發射方式,成功將齊魯二號/三號、煙臺一號、北郵一號等14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據悉,“北郵一號”衛星是由北京郵電大學、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煙臺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等單位科研團隊聯合研制的科學實驗衛星,是我國空天計算在軌試驗開放開源平臺——“天算星座”計劃部署的首顆主星。其中,煙臺大學群智感知實驗室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多空間群智感知任務分配技術”作為核心技術之一,應用于“北郵一號”衛星的研制。


煙臺大學科研團隊提出方法的技術路線和背景
煙臺大學群智感知實驗室成立于2016年,研究成員來自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主要開展群智感知、邊緣計算、服務計算關鍵理論和技術研究,在群智感知任務分配、隱私保護和邊緣計算方向上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2021年獲評山東省高校青創科技支持計劃創新團隊。該實驗室首次將群智感知技術與空天地一體化網絡結合,基于群體智能理論和強化學習算法,提出多空間群智感知任務分配方案,相關研究論文獲2021年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協會空天地一體化國際會議(IEEE SAGC 2021)最佳論文獎。

據了解,“天算星座”是由北京郵電大學王尚廣教授團隊發起,聯合國內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國移動、華為等單位共建的一個開放開源的空天計算在軌試驗平臺。天算星座一期6顆衛星,包括2顆主星(北郵一號)、2顆輔星(寶醞號、創新雷神號)及2顆邊緣星(麗澤一號、TY20),計劃2023年完成星座一期建設,主要科學試驗任務包括6G核心網系統、衛星操作系統、云原生衛星邊緣計算、衛星數聯網、新型器件與載荷測試、聯邦學習與AI加速、星載服務能力開放等。2022年4月,煙臺大學成為“天算星座”首批成員單位,與王尚廣教授團隊共建“天算星座”衛星聯調平臺,用于星地測試,該衛星聯調平臺已配置物聯網絡,可實現上網功能,能夠對算法進行實時驗證與調試。
作為“天算星座”的首顆主星,“北郵一號”將用于構建“天算星座”的核心節點,計劃在軌部署和開展分布式星載AI推理、星載5G核心網V4、基于eBPF的輕量化網元、星地鏈路可靠性測試、星載網絡協議代理、實時視頻流傳輸、星地鏈路傳輸性能測量、星地協同時序數據管理技術、低軌衛星加密信道數據傳輸技術、多空間群智感知任務分配技術,以及“星-地”鏈路自適應傳輸技術研究、天地協同的IP-光融合組網驗證實驗、低軌衛星場景下基于AI的視頻流傳輸、衛星應用能力開放平臺等先進技術實驗驗證。

“北郵一號”衛星

煙臺大學天算星座衛星聯調平臺
目前,煙臺大學已與北京郵電大學深圳研究院、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煙臺大學共建“天算星座”華東地面站,組織聯合攻關,開展包括動態按需的星載服務部署策略、多時空尺度的星間負載均衡機制、智能星地資源聯合調度方法以及衛星邊緣計算資源調度原型系統實現在內的多學科、跨領域、跨地區的衛星計算應用技術創新研究。與此同時,“天算星座”華東地面站還將結合山東區域數字產業發展需要,聚焦智慧海洋、智慧城市、智慧農林、安全應急等重點領域,提供衛星遙感數據產業化業務服務。

“多空間群智感知任務分配技術”完成星地測試
煙臺大學群智感知實驗室負責人、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副院長王瑩潔表示,“北郵一號”衛星的成功研制和發射升空,是團隊多年來在群智感知、邊緣計算、服務計算領域不懈探索所取得的重要階段性成果,接下來學校和實驗室將面向國家需求、瞄準國際前沿、立足產學研用、堅持開放開源,借助“天算星座”華東地面站,通過對衛星智能化、服務化、開放化設計,聚焦新型網絡計算、融合服務計算、分布式智能計算等方向,加大對空天地一體化網絡和衛星計算技術的研發,與有關科研單位攜手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空天計算在軌試驗開放開源平臺,為服務我國的航天強國事業和省市戰略新興產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稿時間:1月16日 審核:亓健生 責任編輯:孫艷